日本“浮世绘”简史

一 菱川师宣和木刻浮世绘之兴起
  桃山时代(1568~1615)的末期,由于群雄纷争而演成日本空前之战国局面。相对的,绘画的主题从此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山水,一种以日常生活作素材的新风格却逐渐地抬头。因为出身低微之城主和京阪地区富商的偏好,描绘京都游乐、节庆以及近郊寺庙景色的作品在短时间内有着惊人的成长。

  1615年,德川家康统一天下受封将军,首都东迁至江户(现在的东京);而这个家族领导的两百五十年,也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浮世绘发展史”。

  十七世纪上半叶,因着政治、经济的稳定,加上外省诸侯受命群聚于此,江户于无形间就取代了昔日京都的地位,所以在没有传统包袱和民性率直的熔炉中毫不迟疑地炼出果敢与写实的新文化,诚如当年美国独立于大英帝国一般。

  原属“京都式”的“士农工商”之阶级观念似乎已不适用于江户。那时堪称全日本第一大城的五十万人口里,超过半数是中、小商人和工匠,而蓬生的富商们大有凌越没落贵族的趋势。因为天生没有头衔和采邑,这些都市的新兴阶级便以奢侈的物质享受来夸示自己的社会地位。通常他们摆阔的地方不外乎隅田川畔(图1)吉原艺妓区或附近的“歌舞伎”剧院,同时也是江户庶民的两大娱乐场所。

  从前仅限于贵族武士观赏的“能”剧(图2)随著桃山时代战乱而变得通俗化。德川得政之初期,一支来自京都的改良巡回剧团由于江户演出成功而在此生根,未料竟繁衍成今日犹存之“歌舞伎”。开始是男女艺员(日文称役者)同台演出,但1652年后幕府管理当局即明令一律由成年男子担任各种角色。

  吉原青楼与歌舞伎座之林立本来就是一些有钱的常客和戏迷所促成的,因此他们的豪华宅第里也不免悬饰着新潮的江户美人和风俗画,亦即后世所谓的肉笔浮世绘。肉笔画乃中文的手绘孤本,并非普通市井小民的经济能力所负担得起。于是乎极为大众化的木刻浮世绘版画便在延宝年间(1673~1681)应运而生。

  通称“浮世绘元祖”的菱川师宣(1625~1694)原是世代相传的染织工匠,于明历大火(1657)不久后由外省抵达江户。那时早期仿效京阪风格的屋宇庭园均付之一炬,东京不但能尽弃传统包袱而另建新型都城,甚至以营造和建材为首的商人也因此致富。在这种物质环境优渥的首善之区,师宣除了描绘染织品的图案外,偶尔兼替书商画些诗集或小说的插图。稍后,独具生意眼的出版商便将歌舞伎中感人的爱倩故事化作书本的木刻插绘,一时获得市民们的热烈好评。到了168O年左右,菱川师宣将书里的插图改为“单张”发行;从此江户地区的中下阶层居民终于有了他们生活中追求的艺术品,这就是日本浮世绘版画的来源。

  1678年,菱川师宣曾留下一张大判尺寸(41*27.5)的“吉原夜宴之料理”(图3);虽然是简单的手上彩黑白版画,但可清楚地分辨出他早年确实受业于狩野和土佐两画派。线条运用的灵巧是前者的优点,而以表情动作去连贯整体构图的气氛则是后者的特色。因为浮世绘是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故师宣这张版画无形中即成为江户十七世纪末饮食、服装与建筑之绝佳史料。

  另一张“江上小游”(图4)传真地描绘了当年隅田川的高级休闲活动。卷起的竹帘内,两位青年人正聚精会神地下着围棋;伴在右边的佩刀者显然是武士,而执团扇的女人可能就是吉原茶屋内之艺妓,因为她擅长的三昧线乐器也搁置船尾。至于掌舵之年轻江户儿,却一派悠闲地在画舫蓬顶上吸着管烟。如果说德川时代的庶民娱乐启发了浮世绘的灵感,那么菱川师宣的精心杰作更能使当时生活的刹那化为不朽。

  延宝年间最为街坊百姓所喜欢的莫过于师宣鸳鸯蝴蝶派之作品。例如丹彩大判的“屏风之后”(图5),江户民众热衷的无非是曲折的爱情故事;可能是真有其人其事,也可能只是歌舞伎戏台上役者们的生动演出。若以艺术的观点看,它的独特之处乃将头发的“面”和衣服的“线条”作一强烈的对比,使主题明显地浮现;而庭院里的花石流水与屏风中的彩绘则衬托着一种“虚实难辨,人生如幻”的气氛。总之,师宣的风格自然顺畅,配上木雕师熟练地把握线条的流利,才得以让甫诞生之浮世绘版画由一般的插图中脱颖而出。

  因此之故,元禄年间(1688~1704)的菱川师宣及其众多的门徒几乎左右了浮世绘的走向和市场。难怪当时有位名徘句作家曾戏称:“菱川式的东都图绘”,亦即以江户为中心的美术新潮。只可惜长子师房和长孙重喜均重拾染织旧业,导致菱川派在浮世绘的地位自十八世纪后就逐渐被他人所取代。

  十七世纪结束之前,还有位浮世绘师颇值得一提,那就是经常署名“次平”的艺术家。尽管生平未详,但作品不断地出现在1681至1697年间则是肯定的。他比师宣更具文艺涵养,造型上更纤柔;只不过于前者的盛名下,其版画却忍受了两百年之孤寂。如今,学者专家都先后揭示次平在浮世绘发展上的重要地位。若有人问他对十八世纪的木刻版画提供了哪些影响?答案将是这位艺术家自己别具的才华:除了以最简单的方法表达最富丽的效果外,更善用面与黑线间的想像外形去造成富于律动感的构图(图6)。

    ——(录入)前田利休

前一章 返回 后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