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碑
赋何木连歌
赋山何连歌
连歌传习——宗牧宗养父子
  谷宗牧

  谷宗牧,号孤竹斋。以宗长,宗硕为师,在他们去世后可称为连歌界第一人的,便要数宗牧了。其人性素好学,又屡向三条西实隆,近卫尚通求教古典知识,籍以增强自身作品的文化底蕴,由此,一直同近卫家往来频繁,与名茶人武野绍鸥亦过从甚密。宗牧在畿内名声渐高,常被请托向大名们传达奉书旨意,同时进行外交斡旋活动。天文三年(1534),织田信秀在控制尾张的过程中与今川家交恶,于是请求朝廷从中调解,宗牧带着御奉书前往东海道,圆满的完成任务,并接受平手政秀的宽待,召开连歌会(《言继卿记》)。天文六年(1537),伊予国金山城主今城肥前守能信邀请京都的贵族与文化人参与“大神宫法乐伊予千句”的歌会,规定连歌卷首的发句须以“梅”字起头。当时,宗牧和好友关白近卫植家都出席了此次盛会,作为一个地方小领主却与京都杰出的文化人进行如此风雅的交往,也是很有意思的话题。天文十三年(1544)宗牧远游东国,同年十月,于旅行途中越过龙华,在白濑,治田,大泉一带,受到当地文化人的强烈要求,连续召开了数次连歌会。十月六日,在那古野城举行连歌会,见到了即将元服的信长。闰十一月,前往滨田会晤那古野的田原一党,又去访问了宫山城。宗牧途经三河国善应寺时,受到主持的殷勤款待,并乘兴在寺内作歌一首“鐘の音も半ば遊丈のみやちかな”以为赠答,被僧人们刻在石碑上一直保存至今[见图一]。
宗牧抵达伊豆时,参观了真鹤地方一处著名的洞穴,据说当年源赖潮于石桥山战败后逃往箱
根,由于受到大庭军的追击,便与武士六人藏匿在道旁的山洞里,即是此处。

  天文十四年(1545)二月,他受北条幻庵的邀请,在小田原盘桓数日,三月四日,又蒙
北条家臣远山纲景力邀前往江户举行连歌会。九月二十二日,客死于下野国的佐野地方,据
云时年近八十余。临死前,宗牧将自己的写作心得放入随身携带的装有古今传授密法的箱中,
命随从护送遗子宗养及写好的辞世句返回京畿,托付给素相友善的近卫植家。

  宗牧一生对连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之前,仅曾有二条良基根据创作体式的差
异对连歌进行分类,然而各种不同题材依然混杂在一起,不但对连歌的艺术表现力造成影响,且也常常混淆作者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情态。宗牧在其著作《九道四品》中,将连句按照付け的态度不同分为添,随,放,逆四大类,这种划时代的分类方法很快的便得到普及,被广泛应用于连歌界。他还著有《胸中抄》,《东国纪行》,《汤山三吟百韵注》。《连歌择善集》等。《连歌择善集》是主要记录作连歌和发句时,通常情况下有哪值得注意之处的理论性著作,于天文二十一年(1552)著成。其中将四季景物按十二个月来分配,并在各季节的栏目下补上个人的一些杂感。在和歌的创作,百首歌盛行的背景下,宗牧能够重视连歌的作用,并从连歌艺术的本意论中更进一步,将发句推进到注重季题意识的高度,对后世俳谐的发句中,时常表现出的季节意识具有深远的影响。《汤山三吟百韵注》,则是连歌之祖宗祗的弟子牡丹花肖伯,柴屋轩宗长于延德三年(1491)在有马温泉共同创作的百首连歌,由宗牧做注编辑而成的。《东国纪行》被视为日本史上著名的纪行文学,记载了宗牧自天文十三年九月从打出之滨乘船经由尾张,骏河,小田原一直到江户城为止的东国观光之旅,对于战国时期的地方文化有很详细的叙述。其中还写有如何防止和抵御自然灾害的种种对策。他的连歌也同样倍受推崇,细川藤孝青年时代的文学入门书便是自己编辑的《宗牧连歌集》,尚有藤孝手书的本子流传后世。

  关于宗牧的资料实在匮乏,因此也就不成体统的凑了一篇简传出来,可就在只言片语间,亦不禁让人感到困惑。宗牧死时年近八十,按理老者罕有游兴酣畅至此,即便寄情山水之好异于常人,自己独行也就罢了。其子已二十,想必也应颇具连歌造诣(宗养死时方三十八岁),宗牧没有理由还需在临终时叮嘱“托付”云云,再从一路上无论风雅人,僧侣,武家都抢着请他去开连歌会来看,颇有点像唐三藏穿着锦阑袈裟取经,而宗牧的袈裟,无疑就是文章开始时提到的连歌的“古今传授”,当然了,掌握古今传授不仅需要口传还得通过一定的仪式,(关于古今传授的种种春水君的主页里有专门的介绍),想得到的人自是不敢强逼,结果最终愿望都是成空。可惜的很,唐僧是太宗皇帝恭送去西天取经,而宗牧据我看来却是被近卫家流放,显然,良友交恶的根源还是在于“古今传授”,宗牧也很精明,带着儿子一起走,在旅途上将连歌的秘法传给宗养。死前叫人传话“托付”至此也好理解了,无非是奚落中暗藏三分要挟“我虽然死了但还有我儿子继承,你奈何不了我也同样奈何不了我儿子”两年左右的流放生涯,莫不是宗牧作的最好的一首连歌?

  赋何木连歌[图二]












  大永七年(1527)一月十八日,宗牧带着三条西实隆的手书发句“梅がゝを消あへぬ雪やにほふらん”,前往拜访寄居近江矢岛小林寺中的宗长,共同完成百韵连歌一卷。小林寺,是属于一休宗纯为开祖的酬恩庵的寺院,当时已经八十高龄的宗长,为避开京都的虚礼应酬,在小林寺安度晚年。本卷的胁句是宗牧所作“あけぼの寒みきゐるうぐひす”,第三句则是宗长的“霞たつ谷の外山の春見えて”。[皆见图二]这卷百韵,通常被称为“矢岛小林庵百韵”。

  谷宗养

  谷宗养,号半松斋。二十岁上就失去父亲的宗养,交游很是广泛,天正二十年(1551)五月九日,大内义隆,与宗养,寿庆在宫岛举行名为“宫岛千句”的连歌会,数月后,义隆即被逼迫自杀于长门国大宁寺。翌年,尼子晴久乘义隆死后陶氏与毛利氏争斗不休,攫取了八国守护之职,为了从政治文化上向新归附的领国住民炫耀权威,即命令宗养离开京都前往出云,宗养的到来使得尼子氏治下的文化热潮空前高涨,尼子家的武士沉湎于京都风雅文化两年后,“新宫党事件”爆发,尼子家自此一蹶不振。天文二十二年(1553),栖身若狭的宗养参加了长源寺,玉花院,谷田寺,妙兴寺等名所举行的连歌会,并在远敷关题写了发句。天文二十四年八月四日,宗养与京都的文化人三条西公条,大觉寺义俊,里村绍巴等前往近江国参加源氏讲释经筵,顺便举行了千句连歌会,因是在石山寺举行的,所以又号称“石山千句”。以精通古今和歌集而著名的细川藤孝,早年亦曾向宗养求教,并称其“不愧连歌师之名”。在宗养的朋友圈中,尤与三好长庆的关系最为密切,他曾长期住在饭盛城,并留下《饭盛千句》这样的名作。永禄五年(1562),长庆在居城举行了一次连歌会,当时谷宗养和里村绍巴都在座,轮到长庆时,把怀纸折了又折,依然没有一点思绪,就在他烦恼之时,传来一封急件,告之其弟义贤战死久米田的消息,于是吟道“芦にまじれるすヽき一むら”,满座俱为喝彩,长庆这才把信的内容宣示众人。由于三好家主城遭到了威胁,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内,故此,宗养和绍巴都返回京都去了。

  永禄四年(1561)十月十五日,近江国的浅井备前正庆设宴招待连歌师宗养和昌休,正依次进行千句连歌的吟咏,正庆忽然对“连歌不解之六条”一事提出质疑,后来即专门提供资料让宗养和昌休共同进行研究,二人主要取材自《宗祗初学抄》,《连歌髓脑秘传集》,《世俗》,《宗祗袖下》,《连歌知连抄》,《连歌至宝抄》等辑成一书,云《连歌天水抄》,后世学者在《天水抄》的正文中发现许多与上列书籍内容类似的地方,尤其在于引经据典之处,大凡以取自绍巴《连歌至宝抄》中为多。当然,这本书依然不失为中世语法研究的珍贵文献。

  宗养身负令才却英年早逝,死时年仅三十八岁,和歌名门谷家的系谱就此断绝。

  赋山何连歌[图三]












  此次连歌会于天文十九年(1550)六月十六日举行。发句为宗养所作“名取河むもれ木ならぬ夏もなし”,胁句是宗氏所作“浪よるせゞのみじかよの月”,第三句则是昌修所作“ とぶほたるを舟のくまにかつみえて ”。参加此次连歌会的还有绍巴,不断光院的长老清誉,擅长俳谐的禅僧元理,北野社十川家的能佑,能哲兄弟等。

    ——三好逸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