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殿的位置:樱之吹雪 首页 风土记日本和服 → 和服美术

资料提供:狮堂 萤

 

和服美术

  日本的绘画史一直是与中国的美术史同步的,特别是在中国唐代的时候,佛教艺术传入中国及日本,无论是寺庙的壁画塑像还是生活中的肖像画,两个国家都有相似之处。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绘画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风俗画。日本的风俗画兴起于室町时代(1392-1573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当时有许多中国的风俗画传入日本,如反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过程的《耕织图》,有狩野永纳本,也有和歌山县高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绘屏风《织图》等。但日本风俗画的真正兴起是在江户时代,当时虽然有一派古典画派专以传统物语为绘画题材,如源氏物语、净琉璃物语等都相继出现于当时皇宫贵族的屏风上,这种传统题材一般用传统的绘画手法来表现,画中人物穿着的都是当时宫中的华丽衣服,造型风格有些类似有职雏人形。但当时更多的是同时绘于这些屏风上的风俗画,这是江户初期(16世纪初)的一大特色,其绘画中心在京都,当时正值应仁文明之乱后,京都的经济正在复兴,作为复苏象征的明应九年的园祭活动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举行,正因为如此,一系列的屏风图大量出现,如狩野永德的《洛中洛外图》,此图有三种版本,町田本、历博乙本、上杉本,此外还有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洛中风俗图》屏风(17世纪前半)、静嘉堂文库的《四条河原游图》屏风,这些屏风的题材颇有些类似于唐代的游春图,但人物更为众多,场面更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内容。如四条河原和六条柳町,前者是歌舞伎兴起的中心地,后者是游女歌舞伎云集的地方。开创于庆长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头歌舞伎在一夜之间流行起来,庆长末年在四条河原长设舞台,供六条柳町游女们来表演,当时有大量的文字记载了这一风俗,当地成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和服的穿着情况。

  但是,歌舞伎的盛况为当政者所反感,宽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宽永年间大量增加的室内游乐图。

  到江户中期,与风俗画相对应的是桃山时期的浮世绘,浮世绘是从室内游乐图中抽出单独的一个美人进行描绘,这种形式在宽文时代特别流行,因此称为宽文美人图,其中的《八千代太夫图》是特别优秀的作品。

  17世纪中叶,在江户的出版物中出现了版画插图,绘制这些插图的称为板下绘师,大多都是无名的绘师,其中脱颖而出的是菱川师宣(?-1694年),师宣曾担任井原西鹤《好色一代男》江户版的插图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图都能独立欣赏。师宣是一枚绘的创始人,他所作的《见返美人图》中的美人身穿红色小团花地的刺绣大团花图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兮,极为动人。

点击放大

喜多川歌麿·両国羽根遊び(点击放大)

  明和二年(1765年)开始流行以俳人为中心的绘画,用豪华的多色摺版来制作,其中优秀的作者是铃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画有如锦之美,故称锦绘,其所绘美人尤以柳腰为美,风靡一时。春信以后的美人画代表有胜川春章、鸟居清长等,但最为有名的浮世绘大家则数喜多川歌麿(1753-1806年),其画大多是半身或大首绘,如《妇人相学十躯》等。此后有许多反映蚕桑或纺织生产的风俗画也用了这种浮世绘的风格,画中的女性穿的则是下层劳动妇女的和服。

  日本到现代还有美人画这一专门画派,所画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妇女。

  从明治三十年开始,日本的画家开始创造了新的美人画法,大约可以分成三个流派,一是浮世绘中脱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画派,以关东镝木清方为代表;二是以贵妇和上流社会的太太们为主的美人画,以圆山四条为代表,其中上村松园的作品中有着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风姿绰约,脸庞丰润,所描绘的和服制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绞缬还是友禅,都能分清;三是东西合壁的美人画,以西洋画的风格来描绘穿着和服的日本妇女。

  上述与和服有关的美术作品,不但保留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图案、款式和配饰,还反映了和服的穿着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举手投足的千姿百态。此外,这些作品事实上是艺术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艺术家及其同时代人对和服的态度和感情。

 


回 上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