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www.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www.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关于楚子和吴子的问题 (http://www.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9643) |
-- 作者:花山院白夜 -- 发布时间:2009-5-3 17:44:06 -- 关于楚子和吴子的问题 楚子和吴子为什么要称王?不是只有周天子才是王吗,他们称王周室难道无动于衷? 另外为什么其他大诸侯都是公,侯,伯,为什么就只有吴,楚是子? |
-- 作者:凌云茶 -- 发布时间:2009-5-5 14:30:18 -- 称人家为子,不过是周朝之类的中央自我YY而已。吴楚都是边远蛮人,发达起来之后,周拿他们没办法,尤其是楚,累累吞并周朝封国。周于是就给他们安了一个中原的祖先,然后给他们一个马虎爵位,以作牵制安抚。 楚头目后来就不吃那一套,自己说,俺是野蛮人不懂你中原那些规矩,把自己和儿子都给升格称王了。 不过到这种时候,周朝早就威风扫地,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那些大封国早就自称王了。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9-5-5 17:06:08 -- 我始终认为五等爵位是后世附会的,周代的封爵只有内甸外侯,不再分等,公是对诸侯的尊称,伯是指霸者,至于子,只是对贵族的普通尊称而已,在传统的中原为大的思想作怪下,中原人根本只把吴楚当蛮邦酋长,不当他们是诸侯。楚之对周不敬,从西周就开始了,周王南征还给淹死了一位,想要有所动于衷,也得有那个实力呀。 |
-- 作者:花山院白夜 -- 发布时间:2009-5-5 18:23:36 -- 那么吴国呢?我记得春秋上说过吴国是周王室的后裔,是姬姓诸侯,怎么会变成蛮夷了? 夫差在黄池会盟是好像还说过“姬姓吾为伯”这样的话 |
-- 作者:山名宗渡 -- 发布时间:2009-5-5 18:43:23 -- “夫差在黄池会盟是好像还说过“姬姓吾为伯”这样的话” “伯”在这里指老大、长者。“姬姓吾为伯”是指“姬姓中我是长者”。《吴越春秋》:“古公三子,长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吴仲,少曰季历,季历娶妻大任氏,生子昌。”“昌有圣瑞”,就是西伯侯姬昌,古公想把国家传给孙子姬昌,长子太伯与次子仲雍借口去衡山采药,跑到了南方,吴太伯就是夫差的祖先,所以称“姬姓吾为伯”。 另外太伯与仲雍到达南方后,“断发文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借此避免回西岐去接任家业。至于是否要真把他们视作蛮夷,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9-5-5 20:09:54 -- 哈哈,吴之弱也,是为蛮夷,吴之强也,姬姓之伯,那不是很明显的事情吗? |
-- 作者:凌云茶 -- 发布时间:2009-5-5 22:23:10 -- “给他们安了一个中原的祖先” 我对自己这话还是比较满意的。 如果你觉得不够大气,咱引用鲁迅先生的说法,这就是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你的祖宗是俺家的,当然,只会是俺后辈旁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5 22:23:58编辑过]
|
-- 作者:花山院白夜 -- 发布时间:2009-5-6 18:39:54 -- 多谢各位了。 至于吴称王的问题,我在史记的吴太伯世家里找到记载了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
-- 作者:凌云茶 -- 发布时间:2009-5-6 23:23:47 -- 吴国先祖的问题,怎么看怎么想笑。似乎是后世无耻文人给编造的居多。 |
-- 作者:藤林仁丰 -- 发布时间:2009-5-22 6:26:42 -- 以下是引用赤軍雪斎在2009-5-5 17:06:08的发言:
我始终认为五等爵位是后世附会的,周代的封爵只有内甸外侯,不再分等,公是对诸侯的尊称,伯是指霸者,至于子,只是对贵族的普通尊称而已,在传统的中原为大的思想作怪下,中原人根本只把吴楚当蛮邦酋长,不当他们是诸侯。楚之对周不敬,从西周就开始了,周王南征还给淹死了一位,想要有所动于衷,也得有那个实力呀。 这里把子解释为贵族的尊称显然不对。虽然子可以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似乎不限于贵族),不过既然是吴子、楚子,带着国名,显然应该是指诸侯,不该是指贵族。没有上下文看不出来,似乎应该是指新继位的诸侯。《左传》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
-- 作者:十六夜月 -- 发布时间:2009-12-24 9:03:18 -- 吴 越 本身是属于半华夏化的百越 地位虽然高于以前同为百越的南越 闽越 但是还是无法与中原本身的贵族相比 被封子也是情理之中的 而且分封的爵位不是按国土面积和实力大小来分的 比如春秋时期的卫 本身就是一个小国 但是是属于最早被分封的国家 也是时间最长的国家 一直到秦二世才灭国 血统也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 在那时期 血统地位比较高的 都宁愿在中原要个小封地 也不要去蛮地要大片的土地 所以导致中原是小国林立 后期 秦 楚 等地位较低 却占有大片蛮地的国家沾了光 |
-- 作者:十六夜月 -- 发布时间:2009-12-24 9:12:23 -- 《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
-- 作者:花山院白夜 -- 发布时间:2009-12-25 20:16:22 --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 周太王生子太伯,虞仲,王季。王季的儿子就是周文王,虞仲是虞国(就是被晋灭的)的祖先,而这个太伯(泰伯),就是吴国的祖先。所以吴国是周室中辈分最长的。在无锡还有纪念泰伯的广场和雕像。 越国的祖先据传是夏禹?!在一个剧本里看到的,真伪不明。 |
-- 作者:安倍信光 -- 发布时间:2009-12-26 10:32:11 -- 僖文以后,如鲁三桓晋六卿等中原卿大夫渐称子,而在此之前,子则是最低等的诸侯。至于吴楚,中原诸侯既不能无视其存在,又颇蔑视,故以子称之,个人认为并非周室的正式封爵,而是一种蔑称。 |
-- 作者:大意觉迷 -- 发布时间:2009-12-26 12:24:21 -- 周原卜骨中有“楚子来告”一句,大概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称楚国国君为楚子的资料吧,这里的楚子显然指的是鬻熊。另一块卜骨上有“楚伯”字样,应该还是指鬻熊。 西周中后期,楚国国君已称公,流传下的青铜器上有楚公家和楚公逆的名号。根据学者考证,楚公家即熊渠。楚公逆即熊鄂。 那么楚子大概就是承袭周朝初年对楚国国君的称呼。一直沿用不变,为史官们所继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6 12:58:04编辑过]
|
-- 作者:大意觉迷 -- 发布时间:2009-12-26 13:11:36 -- 长久以来《史记》带来很多谬误(当然不一定是司马迁本身的错误,他也只是按照当时社会流传的一些资料来写的),到现在还有很大影响力。
吴国也不是一下子据有江南之地,但是也起码需要有点后盾,一点点推进,发生在周朝建立以后倒还算现实,否则太伯、虞仲时代商纣王尚在,就想在远离周人的地方建立一个国家,似乎太不可思议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6 14:42:36编辑过]
|
-- 作者:赤軍雪斎 -- 发布时间:2009-12-26 20:24:23 -- 周初的分封,和后世的扩张,不可同一而论。文王时代,应该就有很多姬性、姜姓贵族在周原一带领有封地,武王伐纣,灭国扩疆,或新封,或移封,将贵族们安置在以宗周、成周为中心的中原地区,而将重臣之次子,有战斗能力的,分封在边远地区。中原安定,边远险恶,所以高爵大多在中原,而低爵在边疆,有国境守备和抵御蛮族的意义。至于边远地区新臣服的部族,自然爵位也高不到哪儿去。但这些边疆之国,因为有扩张的空间,某些便逐渐强大,如匽,如齐,如晋,等等。不存在宁可在中原要小封地,不要蛮夷大封地的情况,因为初封时,边疆地区各国也全都不大,后来大了,那是后来打下来的。 |
-- 作者:十六夜月 -- 发布时间:2009-12-28 9:51:17 -- 中原地区小国林立 既有卫 宋 郑 陈这样相对来说的大国 也有杞 共 巩 滑这样的小国 但是即使是中原比较大的国家 比起吴 越这样的国家 也小的多了 卫国我记得包括都帝丘才仅仅七个郡 但是中原这些小国爵位相对于其他较远地区的要高 当然有后来侵占一些小国面积逐步扩大的原因 但是并不是开始各国面积都不大 另外中原开化较早 周边多为蛮荒之地 中原之地自称华夏(不同的华夏封国叫诸夏 是和周边的百越对应的) 华为华丽 服装之华 饮食之华 夏通雅 比喻人的气节高雅 而周边民风彪悍 较为险恶 所以地位爵位较高者 还是会选择中原的面积较小的封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28 10:05: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