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新战国联盟论坛 (http://www.newtenka.cn/bbs/index.asp) -- 『镰仓鹤冈八幡宫』 (http://www.newtenka.cn/bbs/list.asp?boardid=4) ---- [原创]乱世屠戮难自保----南齐朝扬州别驾陆闲小传 (http://www.newtenka.cn/bbs/dispbbs.asp?boardid=4&id=10534) |
-- 作者:甲斐猴子 -- 发布时间:2010-2-11 22:27:52 -- [原创]乱世屠戮难自保----南齐朝扬州别驾陆闲小传 陆闲,出身吴郡陆氏,是东晋太尉陆玩之后,与著名的江东二陆陆机、陆云乃是一族[1]。就其自身一支而言,自其六世祖陆英为员外散骑侍郎[2],五世祖陆玩以下至曾祖陆万载皆为侍中之职,其伯祖陆仲元亦是侍中[3]。祖父陆子真为散骑常侍[4]。面对这样一个衣冠大族,以至于出自琅邪王氏,身为王导五世孙,一贯恃才傲物的王僧达到吴郡做太守时也不得不有所收敛。他进入吴郡一座名为阊门的城门时感慨道:“陆子真家族五世陪侍皇帝,我辈有所不及啊。”[5] 《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样的家族到陆子真之后开始走向衰落,但仍然维持相当的体面。陆子真的其中一个儿子陆慧晓出仕南齐朝,一直做到持节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死后追赠太常[6]。陆慧晓的兄长史无其名,但他的儿子陆闲却因为一场变乱而青史留名。 陆闲史书未载何年所生,但根根据其长子陆厥死于永元元年(公元499年),终年28岁推算[7],他出生时间的下限约为公元456年。他从小就因为家族世代贵胄氛围的熏陶,养成一种高贵的气质。在与人交往时十分慎重,不是什么人都来往。但是可能由于父亲并不出名,家族中的其他人过于出名的缘故,他并没有积累什么人气,只有同郡的地方豪强张氏族人张绪十分赏识他。张氏与陆氏同为当地高门,张绪曾在元徽年间(公元472~476年)担任过吴郡太守[8],但他没有招陆闲进入幕府,这也许有年龄因素亦或别的原因。(如果能确认是因为年龄的原因的话,就有相当的理由将陆闲出生时间的上限划到元嘉三十年即公元453年,因为士族一般进入仕途的年纪是20岁。)到了升明元年(公元477年),因为萧道成废立新皇帝,为自己取而代之做准备,因此宋明帝遗诏选择的顾命大臣时为司徒、侍中、中书监的袁粲和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沈攸之联合起来,讨伐萧道成。当时,吴郡太守刘遐起兵响应,但被吴郡张氏另一支的族人张瑰诛杀,随即张瑰被萧道成任命为吴郡太守。张瑰为了稳定地方,选了陆闲出任郡府的僚佐(不知是否受张绪的影响)。此时的陆闲按照出生时间的下限也有22岁了,出仕并不算早,当然也不能说很晚。不过当时没有什么知名度的陆闲能入张瑰幕府多少引起了一些震动,以至于后来陆闲出名之后,众人都认为是张瑰善于发现人才。 此后,陆闲一直就在官场做事了。他一直做到扬州别驾,史书未记载是何时所获。但按照常理,他并非从郡府一步跳到此官,可能之前有担任地方官员和扬州其他僚佐官职的经历。别驾全称别驾从事史,是州府僚佐中位置最高的,对州内大小事务都有发言权,而且主要负责管理州府内的官吏和官吏的选拔工作[9]。由此而言,他也算是得到一定的重用了。 然而出仕并不一定是好事,从宋末到齐,除了齐高帝和齐武帝在位的十几年还勉强可算风平浪静之外,其他时间都处于剧烈的政治动荡当中。稍有不甚就可能因为站错了队列而举家人头落地。期间,陆闲经历的刺激性比较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朋友孔琇之之死。孔氏亦是会稽的名门,孔琇之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之前担任过吴令[10]。前面已经说过,陆闲家在吴郡,而吴郡郡治在吴县[11],因此两人可能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之后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担任过临海郡和吴兴郡的太守[12],这两郡均属于扬州,此间陆闲如若升为扬州刺史的僚属,两人亦应该有直接的交往。然而史书不详,徒留猜测了。不管如何,在萧鸾以宗室旁庶身份篡位登基后,为了对付齐高帝、齐武帝之嫡亲,开始痛下杀手。因为孔琇之以前做过他的幕府僚佐[13],他便安排孔琇之做晋熙王萧銶的僚佐,要他找碴害死这位年仅16岁的王爷。孔琇之一贯以清廉和严正闻名,他不愿做这样的事情,以辞官回绝。齐明帝萧鸾不批准他的辞官之请,于是孔琇之便以死明志。陆闲得知之后亲自劝解。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他是怎么劝的,但以陆与孔的关系来看,应当不是劝他去做这个杀人勾当,可能是劝他不要一时想不开,硬拗着跟皇帝对着干,不如求个留得青山在比较好。然而刚硬不屈的孔琇之并不听从,绝食而死。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朋友撒手人寰。 朋友的死对陆闲的刺激是巨大的,他对政局的看法也愈加悲观。这种悲观到齐明帝萧鸾驾崩时达到了顶点——前面说了萧鸾的登基是踩着家族血亲的尸体上台的,登基后为了保证政权稳固又对高武子孙进行屠杀,所以他的统治相当不稳定,甚至到了自己身患重病都不敢说的地步[14]。在这种情况下,他在还能镇得住场面,而一旦他死去,年仅十六岁的萧宝卷登基,那就危险了。这跟刘宋前废帝时面对的情况颇为类似,性质则更加严重。陆闲对这点看得十分清楚,他跟亲近的人说:“皇上驾崩了,百官们到时候都听宰相们的,我们的萧遥光王爷地位重要但才能不足,必然不能有所作为,大难就要来了啊”。[15] 当时始安王萧遥光正担任扬州刺史。这个人是萧鸾兄长的儿子,齐明帝萧鸾在世时相当信任他。诛杀高武子孙的谋划也是出自这位王爷之手[16]。现在,萧遥光是作为顾命大臣位列朝堂。面对十六岁的萧宝卷,他和许多人一样产生了野心,或者说有了把长期压抑的野心变成现实的欲望。陆闲很可能已经知道了萧遥光的密谋,自己既不想参与,又不想彻底背叛萧遥光,于是选择了托辞生病,不管理州里的事务。后来萧遥光果然占据东府城举兵,企图夺取政权,但是被朝廷一举剿灭。在刚起事的时候,有人劝他赶紧逃跑,以躲避灾祸。这个曾经劝谏自己的朋友不要求死的陆闲,此时却自己也绕不过这个弯了,他说:“我是扬州刺史的下属,怎么可以见死就逃呢。”[17]坚持留下。结果,当台军(即中央军队)攻破城池时,也活捉了他。我们后人仅凭历史有限的记载,很难准确地分析他如此做的动机。倘若他真是萧遥光的死党,那么应该参与策划;倘若他不是,那么要么事先告发,要么事发前就辞官,要么事发时赶紧出逃。然而他却选择了既不参与也坚决留下这一看似矛盾的决定。从跟随萧遥光的人中颇有些当时名士来看[18],萧遥光招揽人才还是有些本事的。可能陆闲觉得一面受人恩惠,一面又觉得事情不能成功,于是采取了这种既避免参与密谋又可以不负恩惠的办法。而在密谋分子中,亦有同他一样弃生取死的[19]。此外士族中一些当时的道德准则也可能束缚了这位比较倔强比较死心眼的人,这一点从同为吴郡陆氏的陆超之[20]的事迹可以看出。陆超之参与晋安王萧子懋反对齐明帝屠戮宗室的谋划,失败后有人劝他逃跑,他却以“人皆有死,此不足惧。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眷,亦恐田横客笑人。”拒绝[21]。由此看来,是否陆闲亦有保护萧遥光的眷属,不留耻名之心呢?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心中各自取舍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11 22:30:30编辑过]
|
-- 作者:甲斐猴子 -- 发布时间:2010-2-11 22:32:03 -- [1]《晋书.陆晔传》“从兄机每称之曰:‘我家世不乏公矣。’”
|
-- 作者:山名宗渡 -- 发布时间:2010-2-21 22:58:21 -- “期间,陆闲经历的刺激性比较大的事件之一就是朋友孔琇之之死。孔氏亦是会稽的名门,孔琇之在建元二年(公元480年)之前担任过吴令[10]。前面已经说过,陆闲家在吴郡,而吴郡郡治在吴县[11],因此两人可能是在那个时候相识的。之后在齐武帝永明年间,担任过临海郡和吴兴郡的太守[12],这两郡均属于扬州,此间陆闲如若升为扬州刺史的僚属,两人亦应该有直接的交往。然而史书不详,徒留猜测了。” 在孙吴灭亡之后,吴郡四家与东吴—西晋之际兴起的会稽四家一直是“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吴郡陆闲与会稽孔琇之的友情,除了两人的仕途际遇交集外,可能更大程度上是因为地望而来的世交。 |